首页 > 专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稳固农业发展 承载民生底线
2022年09月29日 来源:伊春日报 编辑:杨秀玲 一审:周莉 二审:王云燕 三审:王跃东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对伊春特指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政策部署,不断探索农业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转变生产方式,科学调整种植业结构,不断推进绿色有机作物发展,扛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坚持农业生产稳字当头,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大支撑。

种植业结构实现科学调整

端稳“中国粮”,粮食生产规模稳步提升。十年来,全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扣发展粮食生产主线,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粮食生产水平已迈上100万吨新台阶。全市粮食生产面积达到417.59万亩,比2012年增加了65.42万亩,增幅达18.6%;粮食总产量达101.3万吨,比2012年增加4.6万吨,增幅达4.8%。优化调整种植结构,三大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种植结构比例达到11.412.15,产量比例达到1.842.531。全市粮食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6%,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7%

挎好“菜篮子”,设施农业蓬勃发展。持续加强设施高效栽培关键技术推广,发展时令蔬菜、错季节蔬菜,辅之以大路菜生产。引导农民摒弃一味追求产量的传统思维,向品种多元化、品质精良化、口感精细化方向发展。通过近几年的蔬菜引种工作,全市设施地产蔬菜已从最初的黄瓜、番茄、油豆角、叶菜等少数几个种类,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常规蔬菜和名、特、优、新品种均衡生产供应。十年来,全市棚室蔬菜面积由2712亩发展到3263亩,增幅达20.3%

种好“道地药”,中药材优势日益凸显。全市坚持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绿色生产力,中药材产业呈现蓬勃强劲的发展态势,走出了“制药兴财政、药材富百姓”之路。十年来,药材种植抚育面积由46.2万亩发展到70万亩,增幅达51.5%,确立了以平贝、刺五加、五味子、林下参、苍术以及蜂、鹿、林蛙为重点的小兴安岭道地药材优势品种,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一大亮点。从27个省市级药材生产基地发展到各类药材种植抚育、养殖和野生药材保护基地97个,年均产药材3.5万吨。铁力市平贝母年商品量1000吨,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稳定“高质效”,绿色有机作物面积稳步增长。不断巩固提升铁力市30万亩水稻、嘉荫县50万亩大豆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全市绿色有机食品作物种植面积达142万亩,比2012年增加了40万亩,全市初步形成了铁力市绿色有机水稻、嘉荫县绿色大豆、其它县区绿特色有机食品产业带。全市种植产品中有效使用绿色有机认证标志的有41家企业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125个产品。

建设“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市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新建了大批田间灌排设施、农田道路、输电线路、晒场、仓库、机电井,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业增产增收的作用日益突出。2012年以来,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84.37万亩,累计达到115.5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累计新增粮食产量6749.6万公斤,共有3.5万农村人口受益。

守住“金山银山”,农业“三减”成效显著。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十年来,全市共采集分析化验土样2.8万余份,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60余万亩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58%。示范推广生物菌肥、生物有机肥、有机肥等绿色高效新型肥料替代化肥,施肥结构进一步优化,科学施肥意识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种植业产业发展活力充分释放

抓住“两头两尾”,一二三产融合不断发展。着力提升种植业产品加工业质量效益,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现有3个产业园区,铁力市先后创建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获认定,成为我市首个省级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了农业生产从分散经营、单一管理模式,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全市有种植业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实现了国家龙头企业从无到有的突破。

突出林都特色,市场营销稳步拓展。全市森林食品企业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旗舰店、专卖店、经销点、代销点1800余处;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开展网络直播带货活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伊春蓝莓”品牌价值16.5亿元;“伊春黑木耳”被评为黑龙江省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农业观光、避暑度假、康体养生、科普研学等优势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民居民宿民俗”多元、“生产生态生活”共融的林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羽翼丰盈

强装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结合市情,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和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政策,鼓励引导农民和农机社会服务组织积极购买大型、先进智能的农业机械,推进良种良法配套,极大地提升了全市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十年来,全市大中型拖拉机由14125台增加到20968台、联合收割机由584台增加到1842台、大中型拖拉机的配套农机具由14740台(套)增加到23903台(套)。

强能力,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逐年提高。十年来,综合机械化率由93.23%提高到98.54%。其中机械耕作率由95.93%提高到2022年的97.91%、机械播种率由94.24%提高到99.04%、机械植保率由96.85%提高到98.23%、机械中耕率由95.98%提高到97.87%、机械收割率由83.14%提高到98.87%,我市农业机械化迈入了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的发展时期。

强支撑,农业机械化生产新技术广泛应用。通过农机合作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示范引领,突破性推广深松整地、秸秆翻埋、免耕播种等农机作业新技术、新方式,为黑土耕地保护和农业丰产丰收奠定良好基础。全市推广机械化新技术和方式作业面积已达到286万亩。并推广高质高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发挥现代农业科技技术在提高粮食单产上的作用,经过十年的发展,全市已建成重大病虫监测点72个,重点监测稻瘟病、草地螟、粘虫等病虫,重大病虫预测预报准确率达98%。推进施药器械更新换代,更换节药喷头和喷头体,实施精准用药。通过无人机飞防病虫害,达到省工、省力、节药、提效目的。

热门推荐